今天是農歷六月十九,觀音菩薩的成道之日。 觀音全稱“觀世音”,又稱“觀自在”、“觀世自在”、“光世音”。梵語是“阿縛盧多伊伐羅(Avalokitesvara)”,意為觀照世間眾生痛苦中稱念觀音名號的悲苦之聲!坝^”為觀照之意,但它不同于一般的觀察,而是以佛教的無漏(無煩惱)圓通大智來觀照!笆酪簟笔瞧兴_觀照的對象、境界。這里的“世”并不單指人世,還包括六道,即:人、天、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耙簟笔橇辣娚鲭y時念誦觀音名號的悲切之聲音。一言以蔽之,“觀世音”三字名號就是菩薩以無漏圓通大智觀照六道眾生因痛苦而念誦其名號的聲音。如果菩薩聽到有人念其名號,就會立即去尋聲解救。觀世音三字名號的含意在佛經里多處有解釋!睹罘ㄉ徣A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稱:“觀世音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薄墩ㄈA經·光世音普門品》也有記載:“若有眾生遭百千億困厄、患難,苦毒無量,適聞光世音菩薩名者,輒有解脫,無有眾惱!笨梢,觀世音這個名號實際蘊含了菩薩大悲濟世的思想和功德。 觀音以尋聲救苦為度化眾生的法門,但是世間眾生無量,眾生痛苦又無限,觀音何以去面對、接引這蕓蕓眾生的悲苦之聲呢?顯然,這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依大乘佛教的說法,這是菩薩因地修得的慈悲和智慧兩種功德的作用。慈悲是一切菩薩的本懷,是佛教大乘思想的根本。菩薩為梵語音譯,意為“覺有情”,就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之意。覺有情是菩薩的任務,也是菩薩慈悲精神的具體表現。當然,必須說明一點,佛教講的慈悲并不是世俗理解的意義!洞笾嵌日摗肪矶呓忉屨f:“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逼兴_正因為具備了這種精神,所以才能積極主動地去化度眾生,利益眾生;如果沒有這種精神,縱有大智也難實踐“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崇高偉業。 在佛教諸大菩薩中,觀音菩薩更是以慈悲著稱,他的慈悲心愿最偉大、突出。 他以觀照眾生音聲為方便,號召眾生危難之時稱念他的名號,他聽到后,即時尋聲解救。觀音這一快速、方便的救苦方法完全體現了他慈悲濟世的迫切心愿。正因為如此,觀音成了佛教大慈大悲的象征,被佛教徒譽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大悲觀音”、“救世觀音”等種種美稱。慈悲是觀音濟世的根本動力,而觀音濟世的功用則主要依賴于他宿世修得的淵深的智慧。據《楞嚴經》卷6說,觀音在無量恒河沙數劫前即已修成“六根大圓通智”。六根大圓通智是佛教一個很深奧的名詞。六根指眾生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覺器官。佛教認為,一個凡夫修行達到圓滿的境地,他的六種感官功能便會大大增強,變為“六根互用”。也就是眼不僅能見色,還能聞聲、嗅香、嘗味、感觸、知法。耳鼻舌身意亦然,都各具其它感官的作用。六根互攝互容、圓融無礙。 《涅盤經》載說:“如來一根,則能見色、聞聲、嗅香、別味、知法。一根現爾,余根亦然!薄斗ㄈA經》亦稱:“六根清凈者,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辨香、別味、覺觸、知法等,諸根互用!薄独銍澜洝氛f得更具體、清楚,所謂“無目而見”、“無耳而聽”、“非鼻而聞聲”、“無身覺觸”、“圓明了知不因心念”。觀音正是具備了這種神通力量,所以能于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遍觀十方之音,接應無邊眾生。 觀音來歷 觀音是佛教里的大菩薩,可是在佛典里他也沒有一個具體、真實的身世。關于他的來歷,諸經也是眾說紛紜。有的說他在過去無量劫前就已成佛,名叫“正法明如來”(《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有的說他是轉輪圣王無諍念的大太子,他與其弟尼摩共同發愿修行,修成正果后,成為阿彌陀佛的左右二脅侍。有的說他是蓮花化生的,所以有“蓮花之王”的稱號。有的說他是公元前6世紀時古印度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大菩薩,如此等等。對以上說法,用佛教“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的觀點來看都是可信的,因為觀音久遠以前便已成佛,他為度眾生而活動于三界,隨類化現,自然要現不同身份,有不同身世。但是符合現在菩薩身份的身世則只有一種,那就是釋迦佛門下的觀音菩薩。 作為釋尊的弟子,觀音菩薩還有其專門的弘法道場!度A嚴經·入法界品》對觀音道場有一段生動而詳細的描述:“瑟胝羅居士告善財言,善男子!此去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汝詣彼問!瓲枙r善財童子,漸次南行,至于彼山,處處尋覓此大菩薩。見其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芬郁,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于金剛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 觀音道場名叫補怛洛迦。補怛洛迦是梵語Potalaka的譯音,又作“普陀洛迦”、“布達拉”,意為“光明山”、“海島山”、“小花樹山”等 |
GMT+8, 2023-8-23 07:30, Processed in 0.051496 second(s), 12 queries.
普渡 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