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懵懂懂地出家,懵懵懂懂地受戒,受戒是去懺悔,不是帶業去,又帶業回來。 ★在戒場盡量少說話,少和人家攀緣,有時間多禮佛念佛。 ★戒場求戒的人多,來自十方,我們不是去和人家比穿的好、住的好、吃的好。 ★受戒能忍即入道,凡事都簡單,不要和人家計較睡大位、吃好。受戒是學威儀規矩,不是去論是非、造口業的。 ★受了戒就當和未受戒前不一樣,更應修苦行,把習氣改掉,壞念頭去掉,以戒為師。 ★參,就要參壞的,別人犯錯,我們不去犯錯。別人不如法,我們如法就好了。 ★戒是戒自己,求懺悔即是戒。 ★戒也不要太執著,否則本是持戒,結果反被戒回去了。戒不生煩惱,不和人沖突。 ★出家飯要吃得穩,就當切實苦行。 ★不去貪、嗔、癡,無法開智慧。 ★不要看別人對不對,要自己多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做好,修是要修自己,依法不依人,要恭敬三寶。只要是眾生都會有錯,但他哪一天懺悔了,就能改過做好,四生都有佛性,有的胎生很靈通,比人類更靈,只是它不會講話而已。 ★去我執,從粗衣淡飯做起,淡泊欲望,不要分別,無我人眾生壽者相。 ★為度眾生則恒順眾生,像哄小孩一樣,很多是為了給眾生種福田,師父并不需要,眾生見到師父生歡喜心,但師父自己也不知道。 ★修要修到自己沒有做什么。 ★你們這些青年人很發心來出家,可是這個身出家了,心也要出家。我們出家人的身、口、意跟在家人不一樣,要知道怎樣才能了生死,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是了生死。如果你心中還有什么貪境、喜愛的或掛礙的,那么臨終時就現那種境界,一見歡喜就跟著去了,結果是墮落于輪回之中。但如我們凈念念佛,則臨終現蓮花、佛菩薩及光明等圣境。故要在世時除掉貪境,使心凈化。出家人要粗衣淡飯,不能再著于色聲香味觸法,不要跟在家人一樣。 ★世人為五欲所迷,想吃好的,殺生滋養身體,殊不知吃的是自己的肉,吃人家一斤,一定要還十六兩,這是逃也逃不掉的。就是這樣一生皆在還債討債,死死生生永遠跳不出輪回的圈子,況且所吃的是以前父母的肉,于心何忍? ★不得二、三人交耳私語、結黨、背后論人是非等,否則易讓大家不安,造成鬧眾。 ★二堂課誦要多體會體會,比如是否真有天天皈依佛法僧?“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慎勿放逸!笔翘嵝汛蟊。 ★智慧開則經藏全在里面,經藏是在心里面的,不是在外分別挑選的。目前法師有的是政治法門,如辦學校、講經說法后,易貢高我慢,或衍生感情問題,比丘及比丘尼互相利用等……,很少人教我們如何去了生死。這是對事不對人,不是有意批評,而是要我們認清方向。 ★出家后什么事皆以忍辱為重要,會說我們的,都是我們的指路者,沒有他們,我們不會進步,不能成就。 ★不要以為自己已經這么辛苦了,還這也嫌、那也嫌,沒一樣對的,干脆回去好了,走好了,但又不知該走到哪里去,又不能嫁人,這樣反而更痛苦,好像活在活地獄! ★念佛才是真正清凈、正當的一條路,念佛即是往西方的路,同音念佛即到西方,不須買票搭飛機,西方法船是無色相的。 ★道教修道人與佛教是不同的,佛教修行是為了生死,道教則修長生不老。道教中有的很精進,他們也有一個羅漢體,有些羅漢體已經在山中活了好幾百歲,還沒有死,但是即使再活百千歲仍不究竟,因為不能了生死。而佛教的羅漢修生死的解脫,要斷祛見思二惑,要能舍身,不顧這個身體,不怕苦,修身口意三業,六根清凈,才能解脫生老死苦。 ★打佛七是要度眾生往極樂世界,娑婆世界的境界有生有滅,西方的境界是不生不滅,我們現在到別的國家,還要買飛機票,如念佛念到一心,則十方國土皆可到。念佛即心心不離佛,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要字字清楚,用心想,用耳聽,用口念,要攝心專注佛號,萬緣放下,要依此音聲,才能一心,沒有能念所念,你在念或我在念,大家都依此佛號才能一心,西方世界也是依此音而念,一心就是專注此音,聽音聲而念。打佛七不要被俗念拖走,如不專心,則可惜來這一趟,故要一心念佛,一心注意音聲。 ★世間有很多的斗爭,我們要找個像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一樣清凈的地方。 ★我們糊糊涂涂來生,但現在要明白找去路,那即是念阿彌陀佛。 ★四生都在不斷輪回生死,皆因六根害了我們,六根對六塵起貪念,難得自在。在佛七期間,看能否找出一條了生死的路,顧肉體就不是在打佛七了,如果太愛惜這個肉體,就無法解脫。 ★雖然我們現在生在娑婆世界,但如念佛,心凈則佛土凈,心清凈無煩惱。無妄想,則亦是凈土,此是娑婆凈土,心即是西方。 ★西方在哪里?西方就在心頭。佛號要念得清楚,念得集中,念佛要發愿生西方,離開苦塵,不要太愛惜這個肉體。 ★用行的,心意要轉變,諸佛菩薩都有愿力,而依此修去,在行住坐臥中皆不離佛,拜佛念佛都與佛相應,不要說為什么阿彌陀佛還不來接我。 ★練不倒單要有善根,不是容易的,沒有說要用什么方法?怎樣去練習?這樣就有執著,這是一個有善根的人有心去修,在行之中有一正念,自然而成的。師父教你們唯一念佛,師父以前在山上是隨緣,眾生能吃,則人亦可吃,天人供養自然,如果餓了硬是要忍,身體會餓壞了。修行是用心,不要去練那一種不倒單、不吃東西,師父修到現在,一直有一種感覺,即修行萬一走錯路,很危險,唯有念佛最好。如果是走錯路,人身難得,有很多人錯誤了。 ★每個人都是帶因果而來,帶因果而去,我們的父母眷屬都在四生中輪回,故我們要趕快修行,去度脫他們。 ★修行要能耐勞苦,粗衣淡飯,現在這花花世界,每樣都很方便,有些東西可以不必用手拿,不必用腳走路,都很方便。但我們出家人修行應該觀想:依照祖師們的修行遺規來修行,才能了我們的生死路。我們今天不是為享受來出家,是要修食、衣、住……的淡泊,寧可被社會看不起,一切比不上社會人,如果被社會人看得起,就有愛別離苦,又成生死輪回,被社會人看不起,就少攀緣心。妄想心,好專心用功。 ★事事都要能明理,隨順人家,才能指導人,否則自己都不能明理,怎么指導人?我們出家人,要以佛法佛理來指導教化別人,否則就成俗化活動,事不能隨順人,就是無度量。 ★出家人一樣仍需要地理,但如修行到那里,道行即有感應,道行如有修,地理包含于修行,故說出家人修行是根本。 ★受戒是受什么?是受忍辱,依忍辱修行是根本。依此去做,到哪里都能感化人,修忍辱即有德行,故人見生歡喜,亦可感化人。 ★自己本來的面目,要靠自己悟出來的。聽,乃屬于六塵外面的境界。修行是修什么?是要修衣、食、住的淡化,去貪、嗔、癡,不講究衣、食、住的舒適,不要和世俗人一樣,否則就變成了政治法門?嘈惺且覀兊媒饷,要清楚去的一條路,去解脫生死。 ★如果真心想修行,是各自的福氣,故應;垭p修。每個人要把以前所帶的業障消除掉,其方法是:拜佛、念佛、發心做常住工作、不計較,如計較則生煩惱,即造新業,如不計較,我們的;劬蜁黾映鰜砹。 ★父母生我們,不知從哪里來,但我們現在要找往哪里去的一條路,即是了生死。不出家在社會上只是吃三餐,逐生死而已。 ★打佛七是為了讓眾生有要去西方的觀念,娑婆世界很苦,念佛是要看西方的境界,前者是生滅,后者則是不生不滅的。念佛要心心不離佛,不要被俗念給拖走。 ★念佛定來即是禪,故說要有禪有凈土。念佛隨緣,什么事情都在念佛中隨緣,沒有說我要念多少佛,我在念佛,我在作什么……,心心不離佛,行住坐臥,一舉一動,都在念佛,哭也在念佛,腳踏一步也在念佛,念佛的力量集中可達三昧,念佛三昧不簡單。每個人帶種種業障來,不要再帶新業而去。 ★看你行持到哪種程度,跟你說一些話:臨終時要無所掛礙才能去(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要度眾生也是一個執著、一個掛礙。 ★師父:有佛菩薩、有凈土,是法師講經說法向那些人講的,讓他們有個依靠,但佛經上說,若一日。二日……若七日,若依著作,那佛一定來接引。但如不吃不睡,不要七日,四、五日就夠了。 廣化法師說:親眼看到觀音菩薩圣相清晰,瓔珞亦清!煾福ㄐπΓ┱f:真的嗎?哪里有什么菩薩?度眾生是要愿力去執行,像觀音普賢亦是,但臨終應皆舍,若有愿力在,則再來度人,功德更為殊勝,愿力是放在心上的。 ★何為持戒?修行中即是佛菩薩從沒有離開我們,都還在,雖示涅槃沒示現,但經、律、論仍在,佛菩薩會教,不要以為沒有人傳就沒有了。 ★臨終時不要存有要見菩薩色相的心,求來的不見得是正確的,那是不可靠的,要無所求地凈心念佛,從心里面自然出現的,才是真的。(師父鼓勵廣化法師實相念佛,不要事相念佛。) ★要放下這個臭皮囊,心是心,不管這個身子變成圓的或扁的,不要記惦著它。不要說得到什么,如果有所得,那就還不是。 ★我們這里(指著心)沒有東西,他們(指在家居士)這里有東西,現在大家是晚上作夢,白天也夢,像在演電影一樣,跟晚上的夢相比,一生只是好像比較長而已。 ★今天講這些,出家人可以悟到一些,他們(指社會人)就沒有,以前古人只講一句就夠了,今天講很多,等你們回去慢慢領會就能悟到 . ★妄想來時不要怕,不理睬它就是,它是它,我還是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妄想無自體,以后自然就少了。修行要吃得了苦,愈吃苦才愈有心得出來,我們人要學壞很容易,學好的很難。一個人如果吃太飽,頭昏沉想睡,睡太多,以后變蛇。 ★執事人不好做,所以執事人交下來的事,不管好的壞的,都要歡喜承受,不起嗔心,這樣頭腦會較清楚。好的撿起來學,壞的放一邊,自己心里明白就好,順此修忍辱波羅蜜,修行不問是非,不問有理無理,出家與在家不同。你們努力修行,有問題趁師父在時提出,師父為你們解答。 ★現在的人不管在家出家,生活都很好,災難比較多,深著香、味、觸的喜愛,痛苦也比較多。 ★有時間就看點經書,看經是要了解,知道要怎么修,不是看了以后去講說。有些人看經如社會人一樣,心沒有寄托,所以很多是愈念愈糟。要把握時間不空過,可看經書、念佛、拜佛、靜坐、誦經等。 ★受戒不是受那幾個戒疤,是戒在心,知道錯了要趕快懺悔,戒持清凈就沒有男女相。 ★現在佛教在世界上,大體都在弘法、宣傳,雖然很普遍,但是真正要修行很為難。較早的人善根較好,但很少出家,F說釋儒道三教,佛教是修戒定慧,儒教是修禮義忠孝,道教雖然也有道,但沒有佛理存在,不得解脫,最后仍要歸凈土才能了生死。我們佛教也應出家修行才行,出家不是要過好日子的,是要在衣食住上修,看是否每一樣都能舍,才能修到行,每一樣愈簡單愈好,以方便不起煩惱,心才愈堅,妄想才少,所以說要粗衣淡飯。 ★我們出家人,不要有貪念,才能除煩惱、去貪嗔癡,不要和在家人一樣,吃要吃好,睡要睡好,出家修行謙說“貧僧”,就是每一樣要愈簡單,才愈有修行,不是愈充足,否則貪念還存在,沒有除去,而他也說他在修行。妄想是從貪念生出來的。 ★再說舍身,舍身是什么?就是粗衣淡飯,穿是三件衣,沒有說要穿好的,每一樣舍離,每一樣都不能和社會相比,這才是修行,如果和社會人相比,就又有愛別離苦。 ★儒道二教,都還沒有解脫,我們佛教來出家修行,是看能不能了生死,不可不知,而說還要去念書,讀書哪里有談到要粗衣淡飯? ★受戒學佛、祖師的行愿,又有經書讓我們看,看有沒有一條了生死的路,世俗的書我們都在未出家前讀過了,修行就是不要再生娑婆世界,再受輪回之苦。 ★父母生了我們,我們才有知,父母未生我們之前,我們在哪里?現在我們會不會了解死到哪里去?現在來出家,就是要找條出生死的路,不要再來輪回。所以說如果要了生死,就淡泊諸欲望,學戒才不會亂做,才有規矩,認真做,不放逸。我們談苦行,苦行是我們的祖師普賢、觀音、文殊、地藏這些大菩薩的行愿,今天就照這些大菩薩的行愿來修行 ★不要執著,一切隨緣,若有師長幫你做事,你覺得承擔不起且損福,這就是執著,怕福讓人家得去,要人家得到福,自己本身也要有福,才可能讓別人得到福。 ★拜萬佛很好,假若這世無法超出三界,下輩子還知道要修行,且禮佛消業障,又能超度往生者。 ★大魚吃小魚,人像大魚,什么都吃,就是最兇猛的老虎肉也吃,故業障深重。若不好好求懺悔,多禮佛,等到彌勒佛降生娑婆世界時,則一點善根都沒有,更不用說要修行了,若能多禮佛,求懺悔,好好修行,多種善根,到時候說不一定能成為彌勒佛的弟子。 ★都是有個“你、我”在爭,看能不能修到沒有“你、我”,這種境界。 ★要修忍辱,忍是我們修行的根本,如果不能忍,則徒具出家人的外表,不要常以為自己做的都是對的,這樣就不能修心。 ★修行當從粗衣淡飯下手,而現在整天都在考究吃的、穿的,修行本是要消業障,現在倒把;鄢韵氯,業障也隨著來了。 ★自己有煩惱要自己解脫,把師父開示的話,拿來應用來解。不是師父說一大堆,而是自己能夠靈活應用拿來轉。 ★煩惱、生氣時,不要執著追究煩惱是哪里來,若執著則心不開,不能安心辦道。往前進,什么事都要看得破、放得下,還是把阿彌陀佛掛在嘴邊,才是最要緊的。 ★就是家人來寺里用齋,也要他們添油香,讓他們有正確觀念。 ★好也笑笑,壞也笑笑,好壞是分別出來的。 ★如遇高興歡喜,則問是什么人在歡喜?如遇煩惱,則問是什么人在煩惱? ★遇有煩惱或有什么不好的念頭,就向阿彌陀佛說:又來了,又碰到了,要念阿彌陀佛,說煩惱快走,沒這回事,以心治心。 ★寺務處寫那些是與眾生廣結善緣,與外面辦公上班的抄寫不一樣,而和晚課的功德相同,勿起煩惱。 ★要誦戒,才沒有那些愛情、愛別。 ★父母生我們恩情很大,不出家要報父母恩很難,因為都是冤親來的,出家要上報四重恩,要父母也能了生死,才是度他們。父母不僅是這一世的,不出家就不知道,還有以前那么多世的父母,所以不要起想父母的念頭,不要一直想父母的事,這是生死念頭。父母喜歡我們嫁人,像他們一樣,愛別離苦。如果你喜歡這些,以后你愛怎么演都可以,可以演更自然的戲,也不用禮、義、廉、恥,畜生中都沒有這一些,更自然。 ★父母對我們越好,越是有恩怨。出家與社會是相反的,越疼我們的,到臨終時,越放不下。不要一直想父母如何如何,應專心于道上,否則又是愛別離苦,生死輪回的路真危險。 ★不要拿那些壞東西放在心里,很痛苦,不要愛漂亮,穿我們這件衣服(指出家人三衣)直接到西方,如愛漂亮,以后有自然的衣服穿,不用做的,有的還沒有去,就已經在裝那個形了。 ★在家人看不懂,以為我們苦,如果道心不堅固,如活在陽地獄,感到什么都不好、不自在,又有煩惱。有的道心比較堅固,但以前的種子還在,師父講是講,你們聽是聽,外境的影響還是很大!居士問:弟子由書上見一句話說:“對一個覺者來說,已斷修惡,不斷性惡”,此話應如何去體會,其正確否? 師父答:是,我們要修福,譬如別人沒得吃,分給他一點,設法幫助別人的困難,如此才能;垭p修,不會再去做惡(當機者心開意解,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我們注意因中的行為,要斷修惡,至于性惡是果中,如能現時畏因,則果非我們所能免,要自然應付,由目前善因或可移。) ★在修行過程中,生了煩惱就不好,要沒有煩惱才好。 ★我們學的是無形的心地法門,是無上法。 ★身體有病,吃什么藥也沒有用,念佛沒事就好了,阿彌陀佛是無上醫王。 ★經典即是路,煩惱時拿來化解,要會用。有煩惱來,會應用,煩惱即菩提,不會用的,煩惱即是無明。如煩惱來不知解脫,著于煩惱,有如吃錯藥,吃到毒藥。藥是隨人吃的,要吃對藥,不要吃錯了藥。要回光反照,把它改過來,不要說別人不對,一說出來就是自己不對了,這個“口”很重要。 ★修行要注意口業,口好就好,不要說:我雖口不好,心是好的。出家了,佛寺中也會有是非,但不要與人在那邊論是非,不要一張嘴巴嘮叨,論人是非者,就是是非人,有時間就拜佛、念佛!問:師父!那做起來很不簡單。 答:不要說不簡單,只要去行就很簡單。 問:我是凡夫,所以……。 答:說自己是凡夫,也是執著。 問:我就是沒有修……。 答:不要說沒有修,就……。 ★要有信心,我也可以成佛,我也可以做到,這樣才會更精進,不要常說我,就是這個“我”在作怪。 ★要沒有分別心,才能去我相,如執我相,即修不到行,去我相智慧才會開。 ★總說別人不好自己好,說好就高興,說不好就難過,就是你我相。修行如有你我相,則修行不安,若存我相,每樣事都有我,把我看得很重,分得很清楚,這樣對我們自己不利,天天都有煩惱。 ★除你我相,修行就是要做到這個,這才是真功夫。否則到哪里修也徒然,如修到這點,那你的功夫也就到家了。 ★不除你我相則無法解脫,師父教的是解脫法門,不是說要收人才的。 ★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 ★佛教中最怕是非,說是非的就是是非人,是造口業,所以不要說是非,修行就是這樣修出來的。如果不出家修行,老后即像自己的父母,帶著煩惱入輪回中。臺灣女眾很幸運能出家,大陸上很少出家的,念書的也不多。 ★我們的耳朵總是喜歡聽聽,看看有沒有人在說自己的壞話,眼睛也喜歡看好的,這點對修行不利。 ★父母生下來時懵懵懂懂,長大以后即惹塵埃,即有我相,有我相就有煩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與信眾接應,要說佛法,他如向你說俗氣話,就說對不起,我現在沒有時間,你去拜佛,到處走走。遇有不良份子來,不理會就是,銅錢沒兩個不響。 ★信徒來,要善言招呼,請他們禮佛、吃飯、寺里走走,這是結善緣,也是修行。第一要點,不要老把出家人的清高相擺出來,這就修不到行,要知道他們也是在修行。要行菩薩道,不要修壞行,要修好行,不要數說別人罵別人,譬如有信徒要來廚房拿東西,要好好問他:“有什么事?要什么東西?我幫你拿!辈灰圆缓玫膽B度對人家,這樣才能度眾生,否則別人看了會說:“出家人還不是這個樣子,有什么好?”修行要修到有智慧,什么事碰到都會應付,講話也要知道怎么說才圓融,自己站穩了,別人也喜歡接受,也不造業,故我們要養慈悲心,行菩薩行。 ★如人人愿吃苦,則人人皆可成佛,可到西方,蓮花化生,我們出家人這件衣服就是西方衣。 ★凡事要耐心做,念阿彌陀佛,這樣慢慢修,心無煩惱,到后來也和阿彌陀佛差不多很自在。問:師父教我們不執著,但如不執著,事情如何能辦好? 師父:辦事情不執著并不是隨隨便便做,而是要盡心做,但做過就沒事了。如果心一直掛礙,放不下就是執著,不執著才能辦好,如執著反而辦不好,執著就沒有智慧,辦事情也要有定力。 ★苦行并不是簡單的,修苦行是在修心,每一樣事細心做,會做得合適。而不是每一樣都做,結果每一樣都沒做好,不做還好,給你一做反而更亂。 ★做事情是用來調心,心才不會亂想。我們出家人做事與在家人不同,即所用的心不同、思想不同--在家人做事是為賺錢,出家人做事是與道合,否則看起來和在家人一樣,都是為三餐做事情。 ★事如何能辦好?大家要互相合作,不是用話來耍使人,這一種要避免的。要好好講,講清楚,以種花為喻,不知道的做一次給他看,否則事情做不好,又起煩惱。 ★有的人說話令人起煩惱,不能安頓人的心,令人不知怎么好,又要別人聽他的。其實他聽不聽別人的?結果他就在那里心煩悶,起煩惱,解不開。 ★我們這里(指頭)有很多境界,我們以前種的種子都在里面,一看到外境就浮現出來。有的人是看在家人穿好衣服,就想:我來出家這么辛苦,什么都沒有,就穿這種衣服(指三衣)……;有的人就會想:娑婆世界再好也只不過如此而已。女眾不來出家就擦口紅,你們現在沒擦,看起來也很好。 ★在家人殺生,殺的那些都是過去生中的六親眷屬,我殺你、你殺我,所以才有輪回。 ★一理通,萬理透徹。 ★只要貪一樣,就要再來輪回,承天寺這樣蓋,我也不執著任何一樣,否則還要再來輪回。 ★出家人老來愈修愈無掛礙,要往生眼睛一閉好像睡覺。我們晚上睡覺就像死去一樣,什么都不知道了,結果第二天起來,馬上又開始執著,看這個東西是我的……又開始了。 ★心若清凈,就有精神,做起事來有活力?茨銈兒苡芯,在家人穿得那樣,卻是很懶散的樣子。做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來出家是大孝,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度生生世世的父母,不只是現世父母,連以前很多世的父母也要度。 ★出家修行,是要找我們本來的面目--父母未生以前的,這個你們還不知道,智慧不開,就像月亮被烏云遮住了,光明顯不出來。 ★出家人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大悲是體,一切都要從慈悲中出來。 ★要怎樣才能心安,就是要無心。心本無所住,找不到心,心原是盡虛空遍法界。 問:要怎樣念佛才能專心? 答:說這也是執著,妄想來了不要理它就是,不要說我要怎樣才能……。 ★西方在哪里?在自己的心中,心中無事、無煩惱就是西方。 ★同修師兄弟間吩咐他人做事時,要依佛法,互相客氣,不是用命令式,如父命子,或耍性子。 ★不要逐境去……,六根要守住。 ★任何橫逆,就如同錢要讓你賺,你不要,就是說境來了,你不修忍辱,反而起煩惱。 ★什么事都能忍得下來,才會進步,就是自己對,也要向他懺悔,那就是你的功德了。 ★我們都帶業而來,還有很多要……。 ★一個世界,猶如一粒沙,有恒河沙數世界眾生,每一個皆可到西方。 ★要憐憫一切眾生,想到他們也跟我們自己一樣,也是來修行、來種善根的,對他們要發菩提心,即是慈悲心。 ★在社會上不好修,黑就得跟人家黑,否則被人排擠,故出家比較好修。 ★不要有驕慣性……。 ★修行要到哪里都一樣,都能自在,修就是要修這些。 ★多看金剛經,比較不會執著。 ★人家在說話,不要搶著說,等人家說完再說,這是禮貌。 ★牛雖然是拖勞,但不知離苦,做牛是以前做官不清白,現在世來還債的。如有人做官把錢拿出去飛到國外,最后來臺灣當牛,一世做官九世牛。牛有二角,虎也怕牛,虎是直直的,牛會轉,但慢慢地有一天也會生覺,譬如犁田時,還會教我們(轉彎)。 ★師父開示是針對大眾,不要以為是在說某人錯,而生煩惱,如有錯,私自承認懺悔,要自省改過來。常執著就起煩惱,自己煩惱不說,還染及別人擾亂大眾,否則怎說統理大眾,要先能治家再治國。 ★有德行最要緊,大家出家做什么?就是在修這個行,修本來面目,要看師父種種自然而現,而生覺悟,聽后要去體會,不要聽過就算了。 ★不要有我執,如有我執,智慧不開,不能有貢高我慢之心,會障道。 ★在臺灣沒地方參,所以要自己參自己。 ★不要著急。 ★善知識在哪里?在心。 ★出家是要治心猿意馬。 ★出家要時時刻刻做事念佛,調這個心。 ★社會上都是執著色、受、想、行、識,未出家前都種了花花世界的種子。 ★追求色、聲、香、味……,易增貪念。 ★四生里,吃飽了就睡,(昏沉)生散亂心。 ★出家是每天都在轉這些,不要被外境所染,自己無主。出家人穿破舊衣服,將它洗干凈(穿穿)縫縫補補,這雖是破破的,但也心安理得。在家時,花花綠綠,有錢可裝扮,沒錢則痛苦,就想盡辦法,想怎么賺錢,追求則昏迷,如酒醉不醒。出家主要是提起正念,說話則說佛法,說解脫的佛法,社會每樣都追求,都為生活追求而已。 ★處事要謹慎小心,凡事皆有因果,能吃的東西給扔掉或放壞了,皆逃不了因果,因果絲毫不爽,誰也替不了誰。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 問:師父常叫我們要學歷代祖師,但在如此優裕的環境,食、衣、住皆不欠缺,當如何學起? 師答:我們不去貪它、著它,只要過得去就好了,不能說東西多,就拼命地吃,這就是貪念。也不能故意吃得少,餓肚子,依自己食量而定,吃飽就好了,不去分別好吃不好吃。以前東西都是自然的,現在的東西都是化學的或灑過農藥,真的不能吃或壞了,就不要吃,亂吃、吃多了死翹翹。貪一枝草,都要再來輪回,佛要多念一點才好。 ★出家修行要吃苦,不要著我相,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我們身穿的是染色衣,只要干凈整齊,也不輸人家。若出家人太享受,則在家人不會想供養,若出家肯吃苦,在家人就會想供養我們。 ★要講別人之前,先和這個(指心)商量一下。 ★出家至少要沒有煩惱,處處能自在。 ★講話要簡單,不必要的話勿多言。 ★照師父的話修行,邊做邊念佛,去我執和法執,智慧才會開,智慧是無色相的,抓也抓不到,智慧開時自己也不知道,碰到事情一動,就知道如何去處理,這才是智慧。 ★貪戀世間的東西,就還要輪回在四生里。 ★修行要保持中道,修行要粗衣淡飯,不著香味觸法,但是要自然,不是刻意地不吃飯、不穿衣、挨凍、不睡覺,想當一個老修行。而是修到一個境界,自然不餓不困。 ★做事情是訓練我們的頭腦,有事做才不會打妄想。 ★在家人一味地講求物質上的享受,愛漂亮,頭發怎么修飾,衣服怎么穿,若有錢人,還可以搞這些花樣,沒錢的人為了這些就會步入歧途。貪這些香味觸法,則四生皆有份,墮落為蝴蝶、豬、狗。 ★出家衣服非人人穿得起,唯有福氣的人穿得到。 ★衣服只要穿得暖就好,不去講求好壞。 ★在家人不懂,以為沒生孩子就命苦,自嘆不如人家兒孫滿堂,殊不知他的冤親債主少。 ★憨憨做,憨憨吃,多念佛,今天是今天,明天,明天再打算,什么事都不管,這就有堅固心,這就是修行。若做是做,還打妄想:要讀佛學院,要……,這還不是修行。 ★修行要自在,不在乎別人對你的評語,說你好,說你壞,這不是別人不對,而是你自己不能安定。
★出家修行不簡單,出家事情較多,因為冤親債主皆來討,故病苦、種種不如意事齊到。若能跳得過,則好修行,跳不過則無法安心辦道,故有病苦時,也當勉強自己,多禮佛,業障才會消。 ★不用看經,看多了迷迷糊糊,凡遇到什么事,皆一句阿彌陀佛,高興也好,煩惱也好,要遠離是非,也是一句阿彌陀佛,要靜下來念佛,念到睡著也很好,一念(一念不生)能超出三界,又一念(念而無念)到西方。修行要眼假裝沒看到,耳裝沒聽到,老實念佛,現在你們都是眼睛睜大大的,仔細看看。修行要人家愈不認識,愈好修。 ★我們對,而別人不對,我們若讓他作主,則變成我們不對。意即自己要有主,不被他人所轉。 ★經藏在哪里?經藏在我們的心中。但這要智慧開才有辦法,智慧不開,看經書是迷迷糊糊的,若智慧開,則看經書會覺得很熟,且又會領悟出另一真理出來。 ★法器、唱贊,這些都是自然會的,不是刻意去學,智慧開自然而然就會了。
※日期:一九八三年農歷七月廿九曰 地點:承天禪寺年齡:九十二歲 |